外匯對沖 企業急補課(摘自珠江商報)
日期:2005-07-29 作者:管理員
外匯對沖 企業急補課
葉中平
《周小川:推遠匯服務助企業對沖》成為香港財經報紙的頭條新聞。
這是人民銀行周小川行長在7月24日接受CCTV焦點訪談采訪時談到的其中一個觀點,可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這個觀點的重視。
的確,這次人民幣上升,標志著中國進入浮動匯率時代。這種轉變,對進出口的外貿企業最大的影響是:今天的對外接單到若干時間收齊銷售貨款時,是否可獲得預計的盈利?如何避免收到外匯時,由于匯率的變動而變為虧損?企業看法普遍認為,這次升2%,已是定局,而匯率形成機制的改變對企業來講是宏觀層面,而企業每天面對浮動匯率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報價,這才是企業最關心的微觀操作層面。
因筆者一直從事外貿工作近二十年,并有多年利用香港銀行進行外匯對沖的經驗,明白這種具體操作對企業帶來的好處。在人民幣匯率升值前,筆者在相關媒體上曾發表過一些文章,如今回顧一下:
5月30日文:預算出一定比例的外匯貨款,與銀行簽訂遠期匯價合同,也很值得考慮。
7月11日文:筆者認為,若選用第二種方法(與一攬子貨幣掛鉤),外國對人民幣匯率指責理據將大幅減少,也減少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變動對經濟的震動,長遠來看會對中國經濟更有利,但企業家對匯率掌握的難度會大大增加。
在人民幣升值當晚筆者接受媒體采訪時講:“過去企業習慣了平穩的人民幣匯率,因而很少考慮用一些外幣期貨之類的長期交易方式,此類交易方式也未得到推廣普及。現在面對新的外匯形勢,企業必須提高應對外匯風險的技巧。”
7月22日文:在今天實行浮動匯率的時代,在遠期交收的商業行為中,鎖定匯率是能夠降紙由于匯率變動帶來損失的有效方法,商家可以與銀行協商一定額度外匯的遠期匯價,在一定時期內結匯,使匯價控制在確定的范圍內。
以上都是講必須要用遠期外匯對沖的機制解決外貿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外匯的對沖機制,在香港金融市場是一個成熟的外匯投資工具,企業或個人都可以通過銀行的外匯業務部進行此對沖的活動。
舉一例,寶麗雅公司出口一批電視仿真互動產品健身器去法國,價值100萬歐羅。報價時,1歐羅兌1.28美元,預計這批貨有8%的利潤。這批貨從簽合同到交齊貨及收齊貨款共要90天。三個月后,在與銀行結匯時,因于匯率變為1歐羅兌1.12美元,這樣,這批貨款實收到美元由原來的128萬變為112萬,這筆本來有利潤的生意即變為虧本生意。在這個過程,工廠的成本和其它費用都沒變,變的只是歐羅兌美元的匯率,就使企業無辜做了一批虧本生意,這就是浮動匯率對出口企業的風險。
對于這種業務,在香港,企業可在任何時間向銀行談判一個遠期的匯率單價,把你三個月后結匯的歐羅兌美元匯率在今天鎖定,就不會出現上述虧本生意之事,這種操作模式稱之為用遠期外匯鎖定的外匯對沖。
筆者希望商會、銀行向做外貿的企業提供這種知識的培訓課程,使企業家盡快補上這門功課,企業才能在匯率機制成熟時應對自如。
《珠江商報》(2005年7月29日 A3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