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窗口”解決中小企業“疑難雜癥”(摘自珠江商報)
日期:2006-01-23 作者:管理員
設“窗口”解決中小企業“疑難雜癥”
商報記者 吳日輝 報道
順德一家中小企業遇到政府監管方面的問題,首先找到企業所在鎮政府解決,后來又找到區有關部門,前后跑了十幾個辦公室,耗費了相當長時間。這是一位順德中小企業老板講述的真實故事。一些政協委員指出,中小企業發展所享受的政府扶持往往與大型企業不均,區政府最近動真格建立中小企業辦,決心將一批中小企業扶大扶強,但仍缺乏一個與中小企業溝通,并協調各部門解決問題的平臺,政府可考慮在此方面多做文章。
搭建中小企業協調溝通平臺
順德區政協委員王俊認為,在順德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許多企業遭遇發展瓶頸問題,光靠企業難以解決,因此需要政府部門的幫助。一些政協委員反映,大企業受到政府較多的重視,出現問題時能夠很容易地找到有關部門解決,但中小企業缺乏這樣的渠道,只有自已一個個地找相關部門去協商解決。順德區政協委員葉中平認為,中小企業有問題現在一般找經貿部門,但有的問題涉及到稅務、工商、環保等部門,經貿局又跟這些部門屬同級,較難協調,企業只有自己去找他們,往往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葉中平說,在香港,占企業數量5%的大企業支撐了全香港75%的稅收,但占企業數量95%的中小企業解決了全社會80%的就業人口,因此中小企業發展對社會的和諧穩定舉足輕重,但中小企業規范化程度不高,有時可能觸犯一些規定,這就更需要政府在依法行政的范圍內,給予更多引導和幫助。葉中平說,順德區政府如此重視中小企業發展,是否可以考慮擴大各部門合作的聯席會議的適用范圍呢?這樣很多中小企業的“疑難雜癥”可以得到較好解決,這也是一種制度上的創新。
設專門“窗口”解決問題
王俊委員認為,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中國加入WTO后,貿易保護、貿易壁壘、貿易摩擦依然存在,地方政府應該成為當地企業與中央政府有關部門間的橋梁,使政府間的談判(協商)結果確實解決企業面臨的貿易問題,讓企業真正受益。
政協委員李忠建議,要建立政府與企業有效的、順暢的溝通渠道,政府應該把執法部門監督權,職能部門考核權,政策性問題調研權,與有關機構如工商、稅務、海關、司法等部門的談判權,區政府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涉及順德有關制度建設問題的參與權等剝離給行業商會等中介組織。
葉中平認為,商會是一條通道與橋梁,但單靠商會難以解決中小企業問題。他建議,政府聯席會議制度能否推向低一級的部門,比如在經貿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設立一個類似“區辦證中心”這樣的“窗口”,專職專人負責處理中小企業問題。
摘自《珠江商報》(2006年1月23日 商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