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動內需與消費券、降稅率
日期:2009-03-16 作者:管理員
今天出口引擎對經濟的拉動力驟降,內需如何在2009年度的“保八”工作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我認為可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需求的拉動,向民眾發放消費券;二是使供應的價格更有競爭力,從而擴大供應,對企業降低稅率。
在今年1月,臺灣正式向民眾發放“振興經濟消費券”,臺灣籍民眾憑身份證或戶口簿,可領到以紅紙封套裝著的一疊價值3600元新臺幣(相當于760元人民幣)的消費券。消費券僅限購物使用,不得兌換現金,而且必須在今年9月30日前使用。正是由于消費券只有支付功能而且有使用期限,等于直接向市場“投錢”,而且錢投向哪里是由老百姓決定的,滿足的是老百姓真實需求,幫助的也將是真正有市場需求的行業。所以即使這消費券的面額不多,但民眾反應依然熱烈,對貧困家庭來說作用更大,至于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都紛紛多買原本不準備買的東西。許多商家為了吸引消費,對持消費券購物的民眾進行優惠,配合促銷。此舉情況如何?本來只打算花去消費券的人們,實際花費卻往往是大于消費券的面額,真正起到乘數效應。如此,臺灣的消費券對經濟的拉動放大效應也就立竿見影地顯現出來了。
今年的“兩會”,經濟問題成為最矚目的議題。在現時經濟受金融海嘯影響繼續惡化的形勢下,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領頭的出口引擎面對全球需求萎縮已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并引發就業人口的失業問題;投資這輛馬車在4萬億投資的拉動下,社會關心這4萬億如何用,如何對經濟的增長更有效率,如何解決在1998年中國應對亞洲金融風暴時于交通建設中的投入帶出的腐敗問題(當時的投入資金與今天的4萬億相比,數值“很小”但已使17個省的交通廳長下馬);內需這輛馬車,作為今后中央政策要拉動的核心,又該如何更快起作用?
拉動內需與中國的產業轉型是我國的方向,政府也努力地做使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由尾變為領頭位置的工作,這也是一項長期的國策。在出口驟減的環境下,內需如何解決社會就業、維持社會穩定,如何能在今年的經濟發展上起到更大的作用,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
拉動內需,應有兩方面的因素,一為市民有錢及肯消費所形成的需求;二為供應更多,價格更有競爭力。
供應與需求的關系我是理解頗深刻的。
記得我家第一次購的微波爐是于1989年日本的樂聲牌,那時免進口關稅也要2千多元人民幣一臺,當時國內很少家庭會購買這產品。即使微波爐對于生活節奏快的人來說很方便,但因這個價錢使其只能成為那時的奢侈品。之后順德的蜆華廠生產微波爐后在順德就有一些家庭購買了,但還是很少數,那時也要一千多元。到90年代末期,順德的格蘭仕經過消化相關的技術,大量生產并對海外出口,之后在國內的零售價格一直大幅度降低。于約2003年時,商場的零售價格最平的微波爐已為288元一臺了,就算一般的工薪階層或者外地打工的人也可擁有。到今年春節后去外省見“美的”品牌的微波爐于商場的零售價只有268元了。所以我一直講:微波爐從奢侈品到大眾消費品的功勞在格蘭仕,因為成本的下降,使市場售價下降,需求被大量地放大。從這例子可看到供應與需求的關系。
4萬億的政府投資,是在需求上增加。而政府投資在大型基礎設施上,形成對鋼材、水泥等建設產品的需求,以及就業的需求。這些需求也使相關行業的訂單增加,這些行業工人的收入也增加,這些人錢多了,也就有消費的意愿。同時也使這些行業涉及的原材料因需求的增加而價格上升。對市民的消費意愿的增加還有一因素就是若其對日后生活的保障性的信心增加,今天的消費就會增加。這體現對日后的看病、養老、兒女教育、住房的資金需求的保障性,所以這相連的問題也成為拉動內需引出的幾個相關問題。
再來看供應。作為一個生產企業,其資金主體分為:原材料、資本的利息、人工、利潤、政府稅收這幾大項,再加上市場競爭環境就構成供應的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而當供應量增加,供應的價格就會下降,價格下降使需求也就上升。這就說明微波爐成為大眾消費品的道理。
我們再來看影響供應的幾個因素?,F時情況下,人工的下降幅度不會大,而近一兩年的人工成本是提升超過30%,在今天的環境下只會小幅度的調整。利息,這是指貸款的利息,這還是有機會下降的。這次兩會就有委員提出,保持存款利息下把貸款利息降下來,減少企業的成本。原材料的成本,這跟去年8月比已下降了不少,要下降的機會也不大了,而4萬億的政府投資反而會拉動相關產業的原材料價格上升,這對增加供應是不利的。利潤,這數于去年上市公司的年報可知,已下降很多。在訂單不足下,企業為保生存,利潤為零也做,這會是2009年的常態。最后一個就是政府的稅收。兩會的企業界聲音中要求政府減稅的很多。英國已把17.5%的增值稅下調為15%。而生產原料的進口關稅下降也是增加供應的一個支持力,也是政府來考慮的。
而現時一個觀點是認為我國的財政與稅收政策要調整。在改革開放30年中的二次大調整后,由80年代中的地方財政包干到90年代中的分稅制,使國家的收入增長過快,如這幾年的財政收入增長都比GDP快,形成了國家有大量的錢。國家富了,這也是中國應對今天的環境一張有力的牌。所以兩會中的調整分配,增加民眾的收入比例和在今年的內需拉動發消費券的方式成為一個很注目的觀點。
現時的家電下鄉,國家財政補13%,接著汽車下鄉、電腦下鄉,與上述的觀點是一致的,都體現國家進行收入再分配,這也體現為國家于產業政策上的傾向性,也體現國內產業利益博弈的結果。所以有人講,我國廣大的農村原來的用電設施輸送功率很低,家電下鄉會使原來的電線不夠負荷,易發生火災,由此認為家電下鄉前應先電線下鄉,國家先補電線行業。我想更多的行業會有先補其行業的訴求,這就產生一個大政策的公平性問題。也所以說,消費券的發放,由人們憑券選擇,這更符合優化與公平的原則,操作性更強。
發放消費券的公平性也是易操作的,而降低包括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等的稅收,這樣對內需的拉動的作用是能快速呈現的,而降稅更是一個長期有效的方法。估計這都是在國家考慮的方式之內的,可能在看了一、二季的數據才再有進一步的行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盼望著這類可以馬上出實效的措施的出臺。
?。ū疚膶懹?009年3月11日,作者葉中平系廣東寶麗雅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電郵forever1668@126.com,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