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如何辦
日期:2009-05-13 作者:管理員
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如何辦?
——有感科學與宗教的關系
葉中平
“科學、哲學、宗教都是我們對于我們面對的事物的解釋。我的年紀大了,便更明白到科學所研究的東西于自然界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問題。”這是本月8日,我在香港灣仔會展聽到楊振寧,這位唯一獲諾貝爾獎時還是中國籍的物理學家之言。
灣仔當天的這個名為“科學與文明對話”的論壇上,舉世聞名的超導物理學家,現任香港科大校長朱經武先生也認為宗教與科學,兩者都是有系統的知識。由于人們對這個世界有很多不認識的事,宗教與科學是永遠共存的。
盡管以往有看到過愛因斯坦論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但現場聽到對自然科學有卓越貢獻的人大談此話題(Science and Faith),也是第一次。
和很多在大陸受教育的朋友一樣,我也是在學習唯物辯證法中成長的,大抵都聽老師講過,伽利略因為與教義抵觸的見解受到羅馬教廷的迫害,也自然而然認為宗教是壓制科學發展的對立勢力。直至近年羅馬教廷為支持“地動說”的伽利略平反,才發現,壓制科學者,不過是一時一地的宗教組織,與宗教信仰不同。
另一方面,科學的發展,卻也在不斷制造科學上的新“信仰”,這種信仰也不斷被打破。信仰歐幾里德所說的三角形內角之和180度,卻發現球體上的三角形并不如此;信仰牛頓的力學定律,但卻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顛覆;……多少當年認為是絕對真理的數學、物理學定律被一一顛覆。誠如Carl Popper所言,我們知的越多,便越是無知。
這樣便明白,原來即使是經過邏輯驗證,可重復的實驗驗證的科學原則,在后人看來,也可以是錯的——只要討論問題的前提改變了,討論的背景改變了,真理便可以是謊言,那么科學定律,也不過是人一段時間內的“信仰”。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初楊振寧才說,人類研究的科學,不過是自然界滄海一黍而已。行文至此,我們就應該清楚,科學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認識,而且總是在后人看來錯誤、或者不完全正確的認識。再者因為人類認識有限,不僅在研究對象上,而且在研究的深度上,人類永遠不可能以科學窮盡這個世界的規律。而宗教則不同,其強調的是無原則的服從和信仰,都聲稱自己能夠解釋世界,而且是世界的全部規律。這種規律,有的人奉之為真理,有的人卻覺得不那么管用。
先不去管宗教管用與否,我們先看看科學管用嗎?前面已討論過,科學的絕對真理不存在,現時被證明正確的科學原則涉及的范圍也很有限,那么人類了解世界,回答“我是誰?”、“我與世界的關系是什么?”、“世界是什么?”這些經典問題便不可能全靠科學,正是如此,宗教便有永遠的存在意義,而非“僅是原始社會中缺乏科學時出現的迷信”。
要是繼續探討下去,不僅科學/宗教,而是唯物/唯心,主觀/客觀等認識也會有模糊之處。比如說,科學按說是客觀的,但做科學實驗的是人,觀察事物的是人,作出推理的邏輯是人類的邏輯,那么我怎樣相信,我的眼睛沒有欺騙我呢?絕對的客觀或唯物存在嗎? 所以,不管科學、宗教,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解釋模式而已。
近年來,我到過很多地方,1996年開始常常去中東,對這里人們篤信伊斯蘭教深有其感,此前對俄羅斯的東正教、西歐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也有不少感受,在中國對青教自然也常常接觸和了解。游歷全球多國,認識的朋友多了,發現其中不少大科學家、政界人士、商界人士都信仰宗教,可見信仰宗教也與人的經歷、眼界有關,如若一個人需要回答的問題很多很復雜,又怎能希求科學的一種解釋可以滿足?更到后來,接觸了蔡伯勵、霍斐然、李建軍幾位周易方面的大師,他們不算道教人士,但算是與道家理論有關的“易家”研究者,也有一套解釋世界的完整體系,更加感覺到這個世界上不能理解和控制的事太多了。
正如霍斐然大師曾對我說過,經過良好的修煉以后,人可以控制的命運也不過50%而已,這句他于深圳與我講的話,也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的確,自然界的萬物的確是我們不知的遠遠大于已知的。承認不知,不可知,可能也是人成熟的一種標志吧!
5年前,我的一位博士朋友對我講過,數學解釋不了的問題用科學解釋,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用哲學解釋,哲學解釋不了的問題用宗教解釋。因此,我認同楊振寧于會上所言,科學與宗教都是在用各自的公理或假設所建立的體系去解釋自然世界的一種認識而已。
灣仔當天的這個名為“科學與文明對話”的論壇上,舉世聞名的超導物理學家,現任香港科大校長朱經武先生也認為宗教與科學,兩者都是有系統的知識。由于人們對這個世界有很多不認識的事,宗教與科學是永遠共存的。
盡管以往有看到過愛因斯坦論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但現場聽到對自然科學有卓越貢獻的人大談此話題(Science and Faith),也是第一次。
和很多在大陸受教育的朋友一樣,我也是在學習唯物辯證法中成長的,大抵都聽老師講過,伽利略因為與教義抵觸的見解受到羅馬教廷的迫害,也自然而然認為宗教是壓制科學發展的對立勢力。直至近年羅馬教廷為支持“地動說”的伽利略平反,才發現,壓制科學者,不過是一時一地的宗教組織,與宗教信仰不同。
另一方面,科學的發展,卻也在不斷制造科學上的新“信仰”,這種信仰也不斷被打破。信仰歐幾里德所說的三角形內角之和180度,卻發現球體上的三角形并不如此;信仰牛頓的力學定律,但卻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顛覆;……多少當年認為是絕對真理的數學、物理學定律被一一顛覆。誠如Carl Popper所言,我們知的越多,便越是無知。
這樣便明白,原來即使是經過邏輯驗證,可重復的實驗驗證的科學原則,在后人看來,也可以是錯的——只要討論問題的前提改變了,討論的背景改變了,真理便可以是謊言,那么科學定律,也不過是人一段時間內的“信仰”。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初楊振寧才說,人類研究的科學,不過是自然界滄海一黍而已。行文至此,我們就應該清楚,科學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認識,而且總是在后人看來錯誤、或者不完全正確的認識。再者因為人類認識有限,不僅在研究對象上,而且在研究的深度上,人類永遠不可能以科學窮盡這個世界的規律。而宗教則不同,其強調的是無原則的服從和信仰,都聲稱自己能夠解釋世界,而且是世界的全部規律。這種規律,有的人奉之為真理,有的人卻覺得不那么管用。
先不去管宗教管用與否,我們先看看科學管用嗎?前面已討論過,科學的絕對真理不存在,現時被證明正確的科學原則涉及的范圍也很有限,那么人類了解世界,回答“我是誰?”、“我與世界的關系是什么?”、“世界是什么?”這些經典問題便不可能全靠科學,正是如此,宗教便有永遠的存在意義,而非“僅是原始社會中缺乏科學時出現的迷信”。
要是繼續探討下去,不僅科學/宗教,而是唯物/唯心,主觀/客觀等認識也會有模糊之處。比如說,科學按說是客觀的,但做科學實驗的是人,觀察事物的是人,作出推理的邏輯是人類的邏輯,那么我怎樣相信,我的眼睛沒有欺騙我呢?絕對的客觀或唯物存在嗎? 所以,不管科學、宗教,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解釋模式而已。
近年來,我到過很多地方,1996年開始常常去中東,對這里人們篤信伊斯蘭教深有其感,此前對俄羅斯的東正教、西歐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也有不少感受,在中國對青教自然也常常接觸和了解。游歷全球多國,認識的朋友多了,發現其中不少大科學家、政界人士、商界人士都信仰宗教,可見信仰宗教也與人的經歷、眼界有關,如若一個人需要回答的問題很多很復雜,又怎能希求科學的一種解釋可以滿足?更到后來,接觸了蔡伯勵、霍斐然、李建軍幾位周易方面的大師,他們不算道教人士,但算是與道家理論有關的“易家”研究者,也有一套解釋世界的完整體系,更加感覺到這個世界上不能理解和控制的事太多了。
正如霍斐然大師曾對我說過,經過良好的修煉以后,人可以控制的命運也不過50%而已,這句他于深圳與我講的話,也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的確,自然界的萬物的確是我們不知的遠遠大于已知的。承認不知,不可知,可能也是人成熟的一種標志吧!
5年前,我的一位博士朋友對我講過,數學解釋不了的問題用科學解釋,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用哲學解釋,哲學解釋不了的問題用宗教解釋。因此,我認同楊振寧于會上所言,科學與宗教都是在用各自的公理或假設所建立的體系去解釋自然世界的一種認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