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
葉中平
今天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北大原副校長:現今不需太多錢老般杰出人才》,話題是由錢學森先生的離世引起的,王先生認為,教育并不能擔待起培養人才的全部責任,他在呼喚一個創造人才的時代。看了這一篇文章,我腦中就浮現了“歷史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歷史”的感想。
是的,歷史為英雄的出現創造了機會,而英雄也反過來推動歷史的進一步發展,這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一個很好的論據。錢老所處的年代,正處于解放初期,國家亟待向世界展示國力,所以發動全國的力量去推動“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這就是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在這方面表現杰出的錢老也就成為了這個年代的代表。
今天,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發展,靠的是勞動密集型的經濟模式。因為世界發展的軌跡剛好走到了需要進行產業轉移這一階段,而中國也剛好實行改革開放,人力資源成本低廉成為一大優勢,所以出現了這樣一個發展機遇。在香港制造業的帶領下,緊接著是臺灣制造業的進入,乃至世界制造企業的進入,使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工廠,為中國帶來大量的OEM。這階段的中國,廣大農民工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也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的確這環境決定了并不需要太多杰出的人才。如果從這個角度講,王先生“現今不需太多錢老般杰出人才的觀點”是有其道理的。
但大量的OEM使中國制造業得到大發展的同時,也抑制了企業的創新。因為OEM所要求的條件比自主創新產品的難度要低,在大量OEM業務支持企業生存發展的情況下,企業創新的必要性相對被弱化了。而到了今天,在經歷了金融風暴的倒閉潮后,企業依然要面臨勞工短缺問題,人力資源成本大幅上升已是一大趨勢。可見,現在作為世界工廠的核心優勢條件已經不存在了,或許產業轉移和提升人均的產能效率,通過創新提升產品的價值是企業發展的大方向,這也是符合現時環境下的“天道”的。
在中國進入內銷黃金十年的時候,歷史就給創新人員一個機會,而這些能從中露出頭的精英,也就成為英雄了。有一點是可知的,這批英雄一定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社會靠這么多的英雄來推動中國超日超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