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關于幾米幾何的報道
葉中平
單打獨斗難,聯營添勝算
港企開家品店,招攬股東齊北闖
香港經濟日報2010年10月13號A20(中國內需版)
戰國時期,七國逐鹿中原,謀士蘇秦提出六國團結對抗強秦,“合縱”戰略由此出現。其實港商從事內銷,往往難以單打獨斗,4間公司一起北上成立家品店,利用合縱之策對抗競爭。他們以開放均籌股權的方式,招攬出口生產商成為股東,拓展內銷版圖。
內地家居用品市場競爭激烈,銷售渠道局限于超市、百貨與大賣場,港商難以另辟新徑。不過,寶麗雅、高明君子玻璃、陽晨廚具和凌豐集團4間企業,卻于去年集資成立合中廣運,并于今年9月底在廣州開設首間家品專門店Joyhere(幾米幾何),力圖以聯營方式另起爐灶。
“自從91年開始做家品內銷,我們一直都是蝕錢,只靠出口利潤來補貼。”合中廣運股東之一,寶麗雅董事長葉中平坦言,過往公司利用大賣場在內地銷售燙衫板、曬衣架和儲物箱等家品,往往吃力不討好。
葉解釋:“除了入場費外,大賣場還會收取各種雜費。若貨品賣不出去,大賣場還要我們承擔退貨的運輸損失,一定蝕本。這是因為內地供應商太多,產品同質化嚴重,同業競爭很大。所以貨品即使賣得出去,賬期也會拖到120天,能收到錢已經好好。”
利益均攤 盼湊夠60股東
至于其他渠道,廠商也難以有所作為。葉指出,由于工廠需要維持產量,而超市擁有強大的渠道和眾多的工廠選擇,所以廠方在進場費、節慶費和承包費用等議價能力低,甚至虧本經營已是司空見慣。
身兼合中廣運董事長的葉中平介紹:“我們采用開放股權和利益均攤的方式,正招攬更多股東加入。每個股東都會成為某類產品的唯一供應商,并生產風格統一的品牌產品,我們期望最終能湊夠60個股東。”
事實上,在一間普通超市里,家品的種類往往超過2000種,出口企業往往各自只生產其中一兩種產品。葉認為,如果港商各自單獨開店,不僅成本高企,而且產品款式局限。消費者無法進行一站式購物,也難吸引客流。
須為出口商 獲國際認證
合中廣運選擇的股東,必須是原本從事出口的廠商,產品都取得國際質量認證,皆因內地中產對生活質素要求漸高。“現在中產講究生活品味,對具質素的家品需求上升。雖然內地已經有IKEA(宜家)、吉之島和山姆會等店,但競爭仍不算很大。”
隨著內地家品市場進入細分格局,葉中平稱:“買平價的家品可到超市和大賣場,高檔的有百貨店,出現了中間專門店的空檔。”
據麥肯錫(McKinsey)預計,明年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將達到約2.9億,占城市總人口44%;而2025年更將達5.2億人。內地中產社群日益壯大,針對中產市場的家品專門店將大有可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合中廣運的股東都是家品店的供應商,故專門店可根據消費者的偏好,迅速生產和改良產品以重新上架。葉預期,在Joyhere專門店運作成熟后,公司將利用特許經營的方式,全面進軍內地市場。
北上經營家品店備忘
內銷常見問題
大賣場和超市掌握銷售渠道,廠商議價能力低
若貨品賣不出去,須自行承擔退貨的運輸損失
拖欠貨款嚴重,甚至需時120天,影響資金周轉
家品聯營優點
以開放股權和利益均攤召集股東,生產品牌家品
每名股東的投資金額較低,產品款式更多元化
股東是家品店的供應商,可迅速生產和改良產品。
覓供應商 攻中產市場
常言道:“聚沙成塔,匯川成河”。港商通過招攬其他生產商成為股東,北上自設家品專門店。該店管理層表示,未來將計劃招攬各地加盟商,拓展內地中產家品市場。
本身擁有19年內銷經驗,寶麗雅董事長葉中平坦言:“從1995年開始,我們已經是沃爾瑪進駐內地的第一批供應商,提供燙衫板和曬衣架等家品。不過,這些年來內銷生意始終不賺錢,出口仍占公司營業額7成。”
寶麗雅與其他港企合作,開設首間Joyhere家品專門店。問到未來的發展大計,身兼合中廣運董事長的葉稱:“今年我們希望做好品牌形象,留意消費者的反應,不斷檢討產品的款式,一年后再開始發展加盟店(港稱特許經營)。”
葉預期,合中廣運將制定詳細的加盟守則,未來對店鋪選址、銷售策略和產品類型等都有統一標準。
選址廣州 利物流銷售
首間Joyhere家品專門店選址廣州,物流效率與消費文化是兩大考慮因素。另外,業內人士提醒,與出口相比,內銷對產品的要求大相徑庭,港商需留意內地城市的消費差異。
北京和上海素來是中產白領的搖籃,問到新店為何在廣州起步,葉中平解釋:“由于生產商都在珠三角一帶,無論物流貨運和人事管理上也較方便。”
雖然同是一線城市,廣州比深圳更適合開店。“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以年輕人為主,缺乏傳統家庭。簡言之,深圳的家庭結構在全國沒有代表性。但廣州則有較多傳統家庭,適合開設家品專門店。”
從出口轉戰內銷,葉建議:“港商不可把外國成功的一套放入內地。好像我們以菊花與菩提葉為秋天家品的主題,當中秋菊與佛教的中國元素,歐美家品就不會做。即使內地城市也有區域差異,好像東北人喜愛熱艷的顏色,亦與華東人偏好素色不一樣。”
資料來源:合中廣運董事長葉中平
我也查出了公司十多年前的一段信息,也快15年了,也與大家分享.
而我司第一次在香港經濟日報的報道是在1996年,詳見下文。
當時我(香港恒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在開拓家居用品的國際市場,其中也有家電的外銷業務,可能當時的整體家居行業還是相對的小規模的,所以文中報道中就以家電為主了。
首九月家電出口升35% 唯競爭激烈貨價跌.預計后市理想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本報訊]雖然有數據顯示,家電用品于過去一至九月出口貨量顯著上升百分之三十五,唯生產及貿易商表示 ? |